米芾题书济川桥

2024年04月03日 09:47  来源:   记者:

米芾集字

  

民国25年《浙江风景线》图册之龙泉济川桥

  

陈小龙

  龙泉济川桥始建于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季南寿在《留槎阁记》中记述了苏东坡题榜留槎阁一事,文中说:“吾邑有济川桥焉。桥之中涌沙成洲,而附桥为阁,杰立于洲之上也。”清顺治《龙泉县志》则记载:“济川桥,在县治大市南,跨双溪,枕中洲,垂南北两岸。旧名‘清化’,宋何执中易今‘济川’,米元章书额。绍兴二十八年,邑儒张津倡募重建,侍郎季南寿记。”

  何执中(1044-1117),字伯通,龙泉县南上河(今兰巨乡豫章村)人。熙宁六年(1073)中进士甲科,初为台、亳二州判官。绍圣、元符间,历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崇宁四年(1105),拜尚书右丞。大观元年(1107),进中书门下两省侍郎,大观三年,蔡京罢相,代为尚书左丞。不久,蔡京复职,与京并为左右相。政和七年(1117),以太傅致仕,次年病卒。宣和六年(1124),追封清源郡王。

  米芾(1051-1107),字元章,与何执中为同时代人,曾为秘书省校字郎,崇宁二年(1103)任太常博士、书学博士,崇宁五年(1106)为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米芾是当时颇负盛名的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米芾任书学博士时,何执中为吏部尚书,两人交往甚多,情谊笃厚。米芾的晚年书法作品《多景楼诗册》内有宋崇宁元年(1102)何执中题跋:“昨日元度座上,见襄阳米元章所题《多景楼诗》,不独仰其翰墨,尤服造语之工,真可目之三绝。崇宁元禩清明前一日,剑川何执中谨跋。”“元度”即蔡卞(1058-1117),字元度,仙游(今属福建)人,王安石女婿,北宋书法家。何执中对米芾的书法、诗文评价极高,非常推崇,所以改桥名时,盛情邀请米芾书额。

  “清化”意为清明的政治教化,“济川”意犹渡河,语出《尚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后多以“济川”比喻辅佐帝王。改名“济川”,也隐寓了何执中竭尽全力报效君王的志向。以此推断,何执中请米芾为济川桥书额,很有可能在崇宁四年(1105)前后。

  济川桥连接两岸,方便为民,又似官帽两翼;留槎阁供奉文昌帝君,为“文脉”所系,耸立洲上,有如“朝冠”,成为历代士子们的膜拜之所。加之先后有苏轼、米芾为之书额,可谓双璧生辉。一时里谶云:“灵洲到寺上,龙泉出宰相;灵洲到寺前,龙泉出状元。”后来果然有何执中拜相、刘知新考中释褐第一名,与谶语相符。

  历经岁月的风雨沧桑,千年济川桥,兴废无常,或毁于水患,或毁于火灾,或毁于兵燹,历元、明、清倾而复建者数十次。20世纪40年代,济川桥先是失火,后又遭侵华日军飞机轰炸。1959-1964年期间,国家拨款137.14万元,在原址兴建四礅五孔石拱桥,全长209米,宽10米,桥高14.78米,于1964年12月落成,名南大桥,气势宏伟,独具一格,但原有古廊桥那种独特的韵味已不复存在,殊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