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觅清香

2024年04月17日 09:49  来源:   记者:

  “看,香蕈娘!”妻子指着院子里一株开着小白花的植物,兴奋地告诉我。顺着妻子的手指望去,杨梅树下果然有数丛叶子带波浪锯齿状的小草,学名叫“荠菜”,龙泉当地土话叫“香蕈娘”。今天刚好是周末,天气晴好,经她这一说,又惹起我到田间地头走一走的念头。是啊,阳春三月,正是荠菜生长旺盛的季节,万万不能错过。

  一直以来,荠菜一直是我家的爱宠。用它凉拌或者包饺子、烧面条、煎鸡蛋、做汤羹,绿茵茵、脆生生清香四溢,永远不会有吃厌的时候。

  说走就走,我和妻子换上轻便衣服,怀里揣上几个尼龙袋就往武潭方向去。从小区到武潭、石退一带的溪头沙圩、田间垄畔特别多,荠菜就躲在那些沟沟壑壑里。荠菜也不是随处都有的,挖它的人实在太多了。我想元朝中期的著名诗人杨载也一定有过挖荠菜的经验,否则怎么会写出“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呢!挖荠菜不仅是适合缺少运动者的轻微体力劳动,而且也是一种充满生活情趣的健身活动,寻寻觅觅、走走停停,一会儿蹲、一会儿站,一张一弛,对身体大有裨益。而且在户外田野,沐着初春阳光,呼吸着弥漫花草气息的空气,令人神清气爽……

  在田间地头,也会有老半天找不到一株荠菜的懊丧,但更多的是发现连片荠菜的惊喜。寻觅荠菜,需要特别细心和耐心,在有荠菜的阡陌之间,往往亦有与荠菜甚为相似的野草,一不小心,就会"瞒天过海"进入你的袋子。而这些貌似荠菜的野草说不定还是有毒的。因此,初入田间垄畔寻觅荠菜者,还得谨慎为好。须知自然界与现代社会一样,也会有假冒伪劣产品,坑害钟情于野菜的消费者。有几次我一不小心就挖了几丛貌似荠菜的野草差点蒙混进入尼龙袋子。幸好妻子眼尖及时识破,给一一清除了出去。

  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石退村的田畈里。只见一位满头白发,前面系一块绿色围裙的老奶奶正从田间回来。我们迎上去,和她打招呼。

  “奶奶好,这里有‘香蕈娘’吗?”我们问。老奶奶摇了摇头:“现在‘香蕈娘’很难找了,生长的速度赶不上采挖的速度啊。”

  “你们知道香蕈娘的来历么?”现在变成老奶奶反问我们了。

  “不知道,听您说。”

  “有个传说。从前,有个村子里住着一对夫妻,带着三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辛苦。这年春天闹旱灾,夫妻俩因交不起粮租双双被财主害死。三个孩子饥寒交迫,想念爹娘,天天跑到爹娘坟头上痛哭。”奶奶讲得绘声绘色。

  “后来呢?”

  “奇怪的是,坟前长满了野菜,孩子们就靠着爹娘坟前的野菜充饥,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冬天。穷人们都说,这野菜是孩子爹娘为了养活自己的孩子过冬变的,即耐寒又好吃。所以等到野菜开花、结子成熟的时候,穷人们都来收一点种子,随手把它撒在路边、沟边。不管在什么地方,这野菜都长得很旺,味道也一样的好吃,穷人们都叫它‘救命菜’,有人说它能救济穷人,就把它叫做‘济菜’,后人把它改成了‘荠菜’,一直流传到现在。”

  “原来这样啊!”我们异口同声地说道。

  “你们不要找了,到我家拿点去吧,我昨天刚挖的,还新鲜着呢。”奶奶说着,热情地拉起我妻子的手就要往她家走。

  “那怎么可以呢,您的心意我们领了,谢谢您!谢谢您!”我们赶紧告别奶奶往回走,心里涌起一阵暖流。

  我想,诸多的野菜里,荠菜是最优秀的一种。它性情温和,独守一方土地,不喜张扬;它生命力旺盛,不管在山坡、田边还是路旁,都能顽强生长;它具有很强的抗寒能力,在凌厉风雪中照样茁壮成长。

  我喜欢在春天里走向田野,寻觅那来自野草间的缕缕清香,或许还会收到一份意外的来自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沉甸甸的情意呢!

  廖水林